课程思政:为飞行员初始养成铸魂赋能
2024-12-03 11:21
引言
在航空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飞行员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技能的训练,更需要注重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为飞行员初始养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飞行员的非技能因素,如责任心、忠诚度、纪律性、奉献精神、工匠精神、正直、善良、谦逊和学习力洞察力等,在课程思政的影响下不断完善,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出高素质的飞行员形象。这些非技能因素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将进一步提升飞行员的整体素质,为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01 基础理论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从课程思政的提出来看,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不论是“三全”育人还是“十全”育人,其体现的正是协同育人的理念。能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
课程思政的结构是立体多元,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现实的课程教学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将这三者进行了割裂,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对这三者重新统一的一种回归。
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国外的有益做法可以借鉴,但是从根本上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02 飞行训练中的课程思政
基于课程思政的含义和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141航校作为飞行员的初始培训单位,怎样把初始训练与课程思政高度融合?怎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怎样实现在飞行训练中“立德树人”?怎样为航空公司培养符合新时代标准的飞行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要求下各航校需要准备和思考的。
为此,首先要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能够全心全意为中国民航事业奋斗,能为建设民航强国而奉献的飞行员;
其次应树立两个质量的概念:即飞行训练质量和课程思政质量,飞行技术是属于传统的质量范畴,思政课程质量是新时代下飞行员培养的要求,是一个把控培养什么样人的方向要求。就好比一辆汽车,有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前面两个代表质量和安全,后面两个代表课程和作风纪律,而方向盘代表思政课程,只有方向正确,汽车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行驶;
第三要注重飞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要把好飞行教师队伍的入口,对已有的教师队伍要进行思政课再培养、再塑造,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政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思想站位,避免出现“德不配位”、和思政课“滥竽充数”的教员存在。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要在飞行训练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真正触及他们默会知识的深处,亦即他们认知和实践的隐性根源,从而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培育“双型教师”,打造思政教学团队;
第四是思政课程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不能搞运动式的思政教育,要从飞行训练的四个阶段入手,尤其是要抓住空地两个课堂,把思政教育融入到飞行训练全过程之中。
03 课程思政与飞行员培养的结合点
爱国主义与使命感教育。航空事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飞行员的课程体系中,可以通过讲述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艰苦的航空创业阶段,从修理飞机到自主研制飞机的艰难跨越,让飞行员学员深刻认识到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是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捍卫者。
中国航空航天在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如C919大飞机的研制成功,这背后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飞行员试飞员的心血。每一位飞行员学员都应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将自己的飞行事业与国家的航空强国战略紧密相连,担当起建设强大空中力量的历史使命。
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培养。飞行工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风险性和责任性。课程思政要注重培养飞行员的职业道德,包括严谨的飞行作风、遵守规章制度等。在飞行理论课程和模拟飞行训练中,教师可以强调每一个操作步骤、每一个飞行数据的准确性背后都是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负责。
讲述航空史上因飞行员职业道德缺失而导致的事故案例,如因违规操作、疲劳驾驶等引发的空难,让学员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在飞行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弘扬敬业精神,像“英雄机长”刘传健那样,在面临突发危机时,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成功挽救了机上全体人员的生命。
安全意识与风险应对能力。安全是航空业的生命线。在飞行员培养中,要将安全意识的思政教育贯穿始终。讲飞机结构的时候,深入讲解飞机的结构、设备的安全原理,让学员明白保障飞行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飞行组织指挥、计划安排维护和飞行操作等各个环节。
在飞行训练中,可以模拟各种危险天气条件、机械故障等突发情况,培养学员的风险应对能力。同时,从思政角度强调,飞行员在飞行中的决策不仅关乎自身安全,更关乎机上乘客、机组人员以及地面设施和人员的安全,每一个决策都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支撑。
团队合作与协同精神。现代航空飞行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涉及到飞行员、乘务员、地勤人员、空中交通管制员等众多人员的协同配合。在飞行员的课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场景等方式,让学员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如在航班的整个运行过程中,飞行员与塔台管制员之间的信息沟通、飞行员与乘务组之间关于客舱情况和飞行状况的交流等都对飞行安全和旅客服务质量有着关键影响。通过思政教育,培养飞行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尊重他人工作的态度以及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
04 课程思政融入飞行员培养的实施途径
通过将爱国主义、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等思政元素与飞行员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可以全面提升飞行员的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主渠道。在地面讲评和理论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讲机型手册发动机的课程中,介绍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从依赖进口到逐步实现自主研发的过程,激发学员的爱国热情和创新意识。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思政案例融入到专业知识讲解中。如在飞行气象知识课程中,在讲解METAR/TAF报文时结合因气象预报不准确导致飞行事故的案例,一方面讲解气象学原理和预报技术,另一方面强调飞行员应具备严谨的态度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这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
实践教学环节。在飞行模拟训练和真机飞行训练中,融入思政教育。在模拟机训练时,设置不同的应急场景,要求学员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遵守操作规程,体现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真机飞行训练中,教员可以在飞行前的准备、飞行过程中的指导以及飞行后的总结中,适时地对学员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强调每一次起飞和降落都是对生命的承诺,培养学员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航空文化建设。开展航空文化活动,如航空知识竞赛、航空主题演讲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将思政元素融入竞赛题目和演讲主题中,提高学员的参与度和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度。
05 课程思政对飞行员培养的意义
提升飞行员的综合素质。课程思政有助于飞行员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和使命感的飞行员,在面临复杂的国际航空环境和任务时,能够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使飞行员在长期的飞行生涯中保持高度的自律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飞行技能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而团队合作和协同精神的培养,能够让飞行员更好地融入航空运行体系,保障飞行安全和服务质量。
保障航空安全与发展。从航空安全的角度看,经过课程思政教育的飞行员,其安全意识、风险应对能力和严谨的飞行作风都得到加强。他们在飞行操作中会更加谨慎,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飞行事故。
在航空事业发展方面,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飞行员,能够积极投身于航空技术创新、航线开拓等工作。
(作者:新疆育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周国忠)